自动化不是让人变得无用,而是让人变得更有价值
您好,我是杭州广域利人人工智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,我叫王振鹏。下面给您介绍下产品和我们的理念,希望对您能有帮助。
在AI时代,已经很少动手写文字了,大部分时候都是把提纲丢给AI,给一些提示词,在信息的垃圾场里又丢一块西瓜皮。不过我这次决定不借助AI来给您安利我们的AI产品。您能看到这篇文章,八成是我们用各种AI工具把您引来,又用AI客服向您展示产品的能力,最后直接到注册页面试用,付款。我们在整个获客到成交的环节都是AI和自动化工具。尽管AI很高效,尤其在这个信息让人焦虑的时代,我还是决定用自己的话来向您介绍。
关于AI的发展有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。第一是2015年Alpha Go战胜李世石,证明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AI是可以挑战人类的智慧的。第二是2023年3月的ChatGPT横空出世,表明出人类已经彻底破解了自身的语言系统。第三是2025年初的DeepSeek R1发布,说明AI有突破算力限制的可能性。其实第三个DeepSeek R1的发布比起前两个节点,影响力本不该这么大。爆火的原因是AI涉及到数据的安全性,中国和美国相互无法建立信任,导致GPT无论多好用,我们的政府、企业、组织、机构是不敢把数据交给OpenAI的;第二,全球的AI热潮在DeepSeek R1发布前根本没有在中国掀起太大的浪,是因为会翻墙上网的中国人只有不到3000万人,这部分人大多是年轻人。
我是一个制造业小老板,有一家工厂。从2023年我开始用AI,写文,调研,策划,咨询,生图,生视频, 编程,分析数据,做智能体,做工作流,做智能客服,做知识库,等等。AI让我可以做程序员的工作,尽管我对编程一窍不通。公司的效率迅速提升,招聘门槛急剧降低,在内卷加剧的传统制造业,我们员工人数不变的情况下业绩每年增长20%。
并非所有人都能从AI中获利,真正利用AI创造价值需要有变现渠道,AI是放大盈利的工具。有很多卖课割韭菜的,其实与其花钱上那些课,不如和AI聊一会,去感受AI的能力边界在哪里。AI是工具,是盈利系统的一个乘数,他可以放大你的系统能力。如果你本身没有一个基数,AI就不能造福于你。100乘以100等于10000,0乘以10000还是0。
在AI时代,商业的逻辑是不会变的。即使不会用AI,传统的企业也并不会被淘汰,企业家朋友大可放心。因为AI能力只是商业成功的一个因素,而不是全部。不要学阿Q,冲上街头说:“老子也革命了”。您也不需要赶时髦说您企业也要AI了。尽管我是向您销售AI产品的,我还是想不断的强调,AI只是工具。
个人觉得,作为一个企业家,对AI您真正需要了解的是两件事。一是了解AI的原理和能力边界,知道AI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;二是判断AI的发展趋势,以防止您做无用功,比如DeepSeeK就让很多创业公司白干了1年多。
盈客通AI智能客服是我企业在使用的,非常稳定,使用便捷。您可以把他接入微信、企微、飞书、钉钉、网页等各种平台。我猜您有两个问题要问我,这也是很多人都关心的。
第一个问题:会不会被微信封号。
不会,只有小概率被微信警告使用外挂程序。只要能不频繁的主动的给微信联系人发广告,被动回复完全没有风险。这点您大可放心。
第二个问题:我的知识库不能上传,要放在本地。
对大部分企业来说,最好的选择是数据脱敏,而非本地化部署。按2025年年初的GPU价格行情,部署一个本地的Deepseek的费用至少要200万。不经济也没必要。对客服这个环节来说,知识库的知识都是要向外输出的,没有加密的需要。我的团队会在2025年下半年做一个知识库在本地的产品,而计算还是在云端。建议您至少在2026年以前,不要部署本地化的AI。
目前的AI虽然已经可以做80%的重复性工作,但是无法完全替代人的工作。第一类无法替代的是复杂的关联和判断,第二类是需要情绪价值的。假如您之前有5个人的客服团队,用了这款产品后,可以只留2个人,加AI智能客服。2个人的意义是要轮班。客服大部分时候盯着屏幕看AI回复就好。如果发现AI回复不及预期就人工补充回复,并且在之后优化知识库和提示词。我做销售的经验告诉我,真正决定成交的一瞬间是搞感性在做决策,而非理性。AI没有内分泌系统,没有多巴胺、荷尔蒙、内啡肽、肾上腺素,AI与现实世界是没有交互的。AI的情绪是装出来的,是假的。AI的小嘴再甜,也不及人。同时,AI其实不擅长复杂的逻辑。比如一些工业品的选型工作,光靠知识库是不够的,必须写程序辅助,这就叫智能体。
最后提醒您,以下观点是我和很多做AI的朋友的一致同意的:老板必须亲自上阵,企业的AI推进工作才能落地,只开个启动会,老板不亲自下场,光靠员工是不行的。我悲观的认为,大部分企业可能只有两个人能完成AI落地工作。这很像做自媒体,老板不上场的自媒体公司是没有前途的。
好了,感谢您看完我以上浅薄的观点和认知。AI是一批野马,我希望成为您的缰绳。